笔趣阁
会员书架
首页 > 历史军事 > 三国之谋伐 > 第二十九章 论仁

第二十九章 论仁(1/ 2)

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

胡志离开后,陈暮皱起眉头:“大哥,你真要收留那孩子?”

刘备叹气道:“那孩子内无亲人,外无宗族,若是不让胡志收留,很快就会饿死。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死吧。”

“可是他的父母皆是在易阳大火中丧生,火攻是我等定下的策略。此子若是知道,将来必然视我等为仇寇。此乃引狼入室也,不斩草除根便算好的,怎么可以收养仇人?”

陈暮这话堪称冷血,但他本身为人就非常自私,投奔刘备也纯粹是为了在这乱世能够自保,他可不希望自己身边有什么不稳定因素出现。

孔子还有因学术纠纷而诛杀少正卯的时候,更何况自己杀父杀母的仇人就在身边,谁能保证他哪一天会偷偷摸进刘关张陈四人的营帐,趁他们睡觉的时候,学范强张达二人把他们给杀了?

刘备摇摇头:“师君曾经跟我说过,人而不仁,如礼何?人而不仁,如乐何?我杀他的父母,是因为我们之间的身份对立。他的父母是反贼,我是官军,互相残杀,天经地义。但他一个孩子,与我们没有仇怨,我应该赡养他以成全我心中的仁义道德准则。”

呵,跟我说仁义道德了?

陈暮冷冷道:“子夏问于孔子:“居父母之仇,如知何?”夫子曰:“寝霑枕干,不仕,弗与共天下也,遇诸市朝,不反兵而斗。”武旬虽不是反贼,却因父母从贼而得以活。“父母之仇,子不复,非子也。”他不是我们的仇人,我们却是他的仇人。仅仅为了成全大哥的仁义,而让一个可能对我们有威胁的人存在我们的身边,那又是不是真正的仁义呢?司马公做《史记》,曾言:“项王见人,恭敬慈爱,言语呕呕,人有疾病,涕泣分食饮,至使人有功,当封爵者,印刓弊,忍不能予,此所谓妇人之仁也。”真正的仁义是无私的品德,大哥只见到了这个孩子可怜,却没有想过将来他会不会杀了我们以成全他自己的孝义,这恐怕有违儒家仁义。”

刘备惊讶道:“四弟治的莫非是《公羊经》?”

“只是学过一些。”

陈暮面无表情,这其实就是原则问题。

早在先秦百家诸子时代,就已经阐明。孔子曰:以德报怨,何以报德?

从儒家的角度来看,如果你杀了孔子的父母,不管是站在什么立场上杀的,唯一的可能就是被孔子带着三千门徒追杀到天涯海角。

虽然儒家也有仁义,宽恕的说法。但这得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,比如两国交战,本身没有仇怨,那么这就是一场不正确的战争,可以进行宽恕。

如果一个国家坑害了另外一个国家,如纪国的国君害得齐哀公被烹杀,这就是九世之仇,犹可报也。所以齐国攻打纪国,就是一场义战。

但国家仇恨之间的义战不容宽恕,父母之仇同样也不能宽恕。

如今刘备陈暮作为官军,杀死了武旬的父母,二者之间虽然没有仇怨,但却有大义在,一方为正统代表,另外一方为反贼代表。

哪怕这些反贼都是活不下去,被迫只能造反的人。可在当时人的世界观里,贼就是贼,官就是官。

官军杀贼,天经地义。而子报父母之仇,同样也是天经地义。

如果赡养一个有杀父之仇的人在身边,那么就犹如养了一头随时会反噬你的老虎,不可掌控。

这显然有背于儒家的思想。

也许有人觉得这种理念很奇怪。

但这就是古代,不能用后世的价值观套用在古人身上。

就算孔子来了,他也不会将仁义施展给反贼,甚至会进行痛斥。

比如盗跖,盗跖严格来说,和张角没什么区别,都属于起义军领袖。但孔子依旧不认为他这么做是正确的,从而否定了他的举动。

统治阶级祸害百姓,却不许百姓奋起反抗?

看似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,然而不可否认的是,至少孔子的思想是如此。

别看孔子向来主张仁政,但他认为为君者对百姓施展仁政有一个前提,那就是百姓不犯上作乱,不成为统治者的反抗者。

《子产论政宽猛》中孔子曾经说过:“政宽则民慢,慢则纠之以猛.猛则民残,残则施之以宽。”

意思是对待百姓要刚柔并进,一边拿刀,一边拿枣。

对待那些反贼,必须“纠之以猛”。

所以不管反抗统治者的人为什么要反抗,在孔子眼里,只要你当了反贼,那就已经不是人,必须要处理掉。

陈暮就是以儒家关于“父母之仇”“反贼的定义”以及刘备的做法是否真的符合“仁义”准则三个方面来对抗刘备关于自己的“仁义”理解。

这就是所谓的用魔法来打败魔法。

你不是讲仁义吗?

那你对敌人的孩子仁义,是不是就对身边的人残忍了?

刘备听了,忍不住夸赞道:“四弟真是博学多才,我不如也。”

陈暮没有一点骄傲的表情,只是说道:“我知道我的德行和才能不够,我也希望向大哥学习仁义之道,但我希望大哥应该明白,仁义是有条件的,不能一味地对别人太好,否则就会变成妇人之仁。”

提示: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,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!

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
新书推荐:扎纸匠:这是聊斋明末大明:我为朱元璋续命七十年开局被始皇问斩怎么办?混在洪武当咸鱼朕乃一代圣君祖宗保佑:我建立了千年世家女帝:你竟然想当我相父干宋北宋大法官人在红楼,开局倭寇送经验
返回顶部